古人云「画如其人」,观画如观人,同样识人即知画。一幅画作不仅是笔墨的载体,更暗含创作者的精神气象。爱画者收藏或者居舍点缀,选画如择友——需在艺术性之外,寻得与生命能量同频共振的「契合度」。书画养人这不假,但是这种契合,恰似中医辨证施治,唯有「性味相通」,方能让书画成为滋养身心的良药。
避其锋芒:火气与阴气的双重禁忌
藏画、赏画首选就是滋养。画作的「气质」会悄然浸润生活空间。那些笔触凌厉、色彩浓烈到刺目的作品,即便出自名家之手,也是不可收藏的,这类画作特别不宜悬挂与居舍之中。试想一幅充满张力的狂草或浓墨重彩的写意悬挂眼前,每日对视间,暴躁之气便如暗流涌动,这类画作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心情与性格,容易脾气暴躁,吵架,使得家庭不和睦。
同样需警惕的,是画面基调阴森,低沉,消极的画作不可收藏和悬挂于居舍。枯藤、冷灰、残月等元素构成的「消极美学」,或许在艺术层面有其价值,却不宜成为朝夕相处的「伴侣」。长期凝视、接触这类画作,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心情抑郁,丧失积极向上的能力,再积极的心灵也会染上消沉的底色。会让自己及家庭变得一团糟。
观照内心:以画为镜的自我修行
真正的收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失眠者宜选淡墨山水,看云雾漫过溪涧,听松涛远逝幽谷,让躁动的心在留白处得以安放;萎靡者不妨挂几幅明黄赭石交织的秋实图,浓艳色彩如同一剂多巴胺,唤醒对生活的热望;性格急躁者,可选工笔花鸟小品,在细笔勾勒的花蕊间,学会慢下来的智慧。
这并非玄学,而是视觉心理学的具象体现。色彩的波长、线条的走向、构图的张力,都会通过视网膜传递到潜意识,悄悄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像中医用草木之性调和气血,书画亦以其独特的「能量属性」,填补生命场域的缺失。
传世之重:让收藏成为家族的精神脉络
养心静气,书画确实有其作用,而且强过任何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画适合所有的人。书画收藏不同于经营和投资,当我们将一幅画视为「传家宝」时,便赋予了它超越物质的意义。选择伴随一生的藏品,实则是在为家族精神图谱埋下注脚。一幅宁静致远的山水,或许会让后世子孙在喧嚣中守住一份淡泊;一幅笔力沉雄的书法,可能在困境中为后代注入奋进的力量。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收藏的终极价值。所以,选择藏画必须要慎重再慎重。
反之,若仅凭名气或投资逻辑盲目入手,轻则让居室成为艺术的「冷宫」,重则因能量对冲埋下隐患。曾见有人为附庸风雅挂起一幅充满冲突感的现代艺术,却不知每日面对时的压抑,早已悄悄影响了决策判断。收藏之误,有时误的不仅是钱财,更是人生走向。
书画收藏的智慧,本质是对「能量」的敬畏。它不是橱窗里的炫耀品,而是滋养心灵的「精神补药」。当我们以审慎之心观画,以谦卑之态自省,方能在笔墨纵横间,寻得与生命最契合的那抹丹青——它或许不名贵,不夺目,却恰好能照亮我们的精神原乡,让岁月在纸绢间流淌出温润的光。
在此,司源提醒:大家要记住一点,不是所有的画都有这功能,行画、艳俗画,你去观想只会适得其反。选择艺术品,选择积极健康的作品方可行。为了健康,为了自己的睡眠,也为了在收藏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聘请一位法律顾问是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