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
《宣和书谱》中记载道:“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唐李太白,著诗千首,谓之诗仙,世人敬仰。大多不知,诗、书、剑、词,样样精通,书法飘逸,真品极少,历来珍藏,爱不释手,价值千金。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不得不说李白真的才华横溢,不仅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纵观整个历史长河,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人都没有几个。对于李白这个人,自然不用做过多介绍,大家都是从小背诵他的古诗长大的,想必也曾有责怪过他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名作。
但大部分人并不了解的是,李白除了非常善于写诗外,在其他方面也非常擅长。例如剑术,书法等等,可以说是一位全能天才。有多少年轻人曾幻想过和李白一样的生活,仗剑走天涯,有酒更有诗,既潇洒又浪漫,但大概率是做不到的,数千年来只有一个李白。
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便是李白的书法,他的书法虽然比不上王羲之、颜真卿这些人,但也有自身特色。并且李白留下的真迹并不多,再加上他的名气,历代被世人珍藏,奉为珍宝。《上阳台帖》便是他所留下的唯一书法真迹,整篇仅有25个字,但足以看出李白的书法功底,其潇洒不羁的性格凸显得淋漓尽致。
李白去世之后,《上阳台帖》辗转多人之手。根据史料记载,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篇书法作品已经不知去向。直到进入宋朝,才被宋徽宗所得,他同样也是一位书法大家,自然对李白这篇书法爱不释手。
不久之后,北宋随着两位皇帝被金兵俘虏而灭亡,《上阳台帖》又落入南宋奸相贾似道手中。随后,历经了元明清三朝,又一次被详细记载已经处于乾隆年间。众所周知,这位皇帝非常喜欢写诗,更喜欢在古人作品上盖自己的印章。乾隆皇帝不仅在上面盖有自己的专属印章,还写有“青莲逸翰”四个大字,其中“青莲”二字自然指李白。
所以,历经上千年时间,李白的《上阳台帖》作品上已经密密麻麻盖满印章,还有不少人像乾隆一样题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历代名家和皇帝对李白的这个书法作品有多么喜爱,使其价值更增多了不少。
直到清朝被推翻,《上阳台帖》从皇宫流落到民间,被一个叫做郭葆昌的古董商人买到。作为商人,自然是无利不起早,郭葆昌正是看中其价值,想要卖一个更高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但大家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在那个时候郭葆昌竟然用它换取了461套四合院。
说实话,这个数字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北京的房价大家都知道,可谓是寸土寸金,至于四合院的价格更不用说了。虽然也分地段以及面积等等,但怎么说这些四合院肯定有数百亿元。换句话说,《上阳台帖》放到现在足足可以卖到数百亿元,甚至更贵,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那么当年出手如此阔绰的人是谁呢?他就是袁世凯的侄子张伯驹,以他的身份自然是有这个实力的。当时,张伯驹为了避免郭葆昌将《上阳台帖》卖给外国人,使这件国宝流失海外,毅然决然用自己名下的461套四合院买下。这份豪气,与爱国之心在那个时候实属罕见。
不过,大家可不要认为他是袁世凯的侄子,自然而然也不是什么好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张伯驹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只对收藏感兴趣,利用自己的家底收购了不少珍宝,在建国之后全数将其捐赠,自己一件都没有留,并且还因为收购珍宝,导致生活贫苦,温饱都不能保证。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捐赠无数珍宝的收藏家。在晚间突发重病,住院后为了治病考虑,想要换到更加高级的病房都被无情拒绝。医院所给出的回复是这样的,捐赠是个人行为,与医院并没有关系。没过多久,张伯驹因病而亡,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保护国宝,最后却因为没有钱换病房遭辱。
如今,《上阳台帖》被珍藏在我国故宫博物馆之中。当然了就算前往故宫都不一定可以看到真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查看,感受李白在千年之前写下它时的心情与状况,是开心,亦或是伤感,与李白来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