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来到李集乡朱围孜村委会,无论早晚任何时间段,很有可能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一位衣着朴素、干净利索又和谒慈祥的老大爷。请你稍微留意一下他的出现,先别询问老人家高寿多少?让我们打个哑谜猜一猜他到底有多大岁数了吧? 当然,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老爷子出生于兵荒马乱的1932年,即民国21年日本入侵东北三省(满州国)那一年,再过几个月就是90岁的寿龄了。但是,从面相上看他比实际年龄年轻有15岁之多。当你聆听完真实情况后不得不令人称奇和刮目相看了。有很多人感概道: 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变化太大了吧!其有点匪夷所思。
据悉,老人家名叫阮开科,是一位"五保户"孤独老人,原住地在朱围村南部山区的饮马池居民组,老伴早年已经离世,又无儿无女孤苦伶仃一个人生活过,早年衣破褴褛吃饭不定时不定量,饥一顿饱一顿,饱经风霜沧桑,还经常疾病缠身没有人饲候端茶送饭,日子过得特别艰难。自从十多年前,朱围村新一届支部书记丁得科同志从北京返哺家乡上任伊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五保戸、贫困户、孤寡老人登记造册,逐步人性化安排各自不同的晚年养老问题。他悉心把老有所养落实到实处。诸如:该村后营子居民组花先生双目失明,年老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特护送到李集乡敬(养)老院安享晚年。丁院墙居民组88岁的陈龙英老太太安排专人时常看护照料。太和堂居民组87岁的张应瑞老人,乡村出资翻盖三间新房生活安康有序。以及朱围村内十多位耄耋之年的孤独老人们抽时经常上门嘘寒问暖,使他们生活难题都井然有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和关照。
惟有阮开科老人生存问题成了老大难题,因对故土故人难舍,老人家特别不愿意去乡政府养老院生活,万般无奈之下,丁德科同志自已承担起照顾阮开科老人的晚景生活。因为丁德科家距离村部不太远,日常一日三餐吃饭问题迎刃而解。为更好关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又专此改建粉刷一间居住房,阮开科老人不知不觉间融入到村委会开会值班的党员干部群体大家庭中,日子过得充盈不孤独、安逸幸福满满。丁德科利用开会外出的时机,尽可能的给阮老爷子购买齐全日常生活用品和四季必备衣物等。近十多年来,阮开科老人身体旧疾慢慢康复好转,心态好了容光焕发出健康的光泽。老有所靠,衣食无忧,安享天伦之乐乃是阮开科老人的一大幸事。大家赞赏有加地对阮开科老人玩笑道: "老爷子,您真有福气! 村支书丁德科都快成为你养老送终的儿子啦!" 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安居祥和感动了很多人,勉励着周围的党员干部们向丁德科同志致意,对照学习雷锋日记中的那段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丁德科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干部的职能,应所能及的带动大家尽量多做一些身边发生的繁锁事,扶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美德,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卜店村和韩楼村国家评定的旅游扶贫特色村,是地道的山青水秀淳朴厚重美丽乡村。特别是韩楼村是李集乡全县的红旗模范村,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骄人的业绩。卜店村书记张太保、韩楼村书记周乃武等同志们,始终如一的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村风树貌变化焕然一新,业绩蜚然。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公益慈善事业大有可为,不断温暖感化着后来者,必将成为全体村民的精神家园。他们这种高尚情操,真实反映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另一种诠释吧!
善念存心间,善举在身边。当周乃武同志驾车行驶在韩楼村旅游公路上,只要看到老人行走不便时,会主动搀扶,免费送上一程;遇到路上有车抛锚时,他会停下车来帮助修理车辆;当碰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定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的好事例举不胜举,周乃武同志2020年入选信阳市好人榜。
当今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充分发挥农村群众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朱围村丁德科、卜店村张太保、韩楼村周乃武等同志们,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播着正能量,演绎者人间大爱无疆,他们先后、分别获得过市县十多项荣誉嘉奖,已经成为好人榜的代名词,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工作顺遂吧。(采编:玉树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