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之源,不是清风明月,不是碧波鹄影,而是人们对故土的追寻。
“从一条河的源头而来。这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我们摸着湿滑的石头探寻,至少3500年,固始这块地方就被分封,建制,从此,它已不再是块野土,被套上了笼头;虽然那时这块土地上依然红蓼遍地,水鸭子遮蔽云翳地飞。”闲暇时分,读着固始籍作家熊西平的这段对家乡的描写,我感到神清气爽,激情满怀。它不是怀离人,悼时空,而是歌盛世,咏太平。
在生命的长河里,多少往事悠悠飘过记忆深处,多少梦想,多少追求都随风雨成为过去。多少朋友来了又去,多少爱恨已成记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哀愁全都埋藏在了心底。喜欢聆听自己心灵深处的独白,几番感叹,几番感悟,尽情写出心情的故事,此时的故事只是一种回味,一种情怀的洗涤。
走出家门,我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白草飘拂,河流如带;我把目光投向天空,天空飞鸟回还,白云悠悠。如同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有欢笑也有悲伤,有甘甜也有苦涩,交织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本真。摆脱了物欲缠绕的心灵充盈和坦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和惬意的享受,如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轻松自在,令人向往。行走世间,盛衰入眼,冷暖自知。工作之余,爱好写作,喜欢以真情的文字去诉说,去领悟心灵感触的事情。生活节奏的急促,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一路的风尘,一路的遥望,一路的期待,一路的成长,偶有稚嫩之作见诸报端,我喜不自禁。
时光静静流逝,掩埋了一切,改变着一切。近两千年的朝代兴替,固始却是沉静的,一任云卷云舒,聚散离合,一任世间王朝兴废,岁月更迭,它又像一位安详的老人,朝拥晨曦,夕餐暮霞,平静地度过每一个平常日子。
固始名山秀水星罗棋布,历史文化俯拾皆是。固始地处河南省东南端,豫皖两省交界处,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形胜一方,史称“土地宽广,峰峦峭拔,控扼荆楚,襟带史淮,中州之势,中邑称首”。古称蓼国,后为番国、寝丘,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取“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之意,封位列三公的李通为“固始侯”,这一封地因此而得名“固始”,沿袭至今。
固始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尤其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徙民南方不计其次,难以计数。因为有了历代移民南国之举,故闽、台一带对固始多怀“祖地”之尊,《闵中记》称:“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斗转星移,移民后裔遍播海内外,固始便有了侨乡的称谓,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原第一侨乡”。千百年来,朝代的兴衰,战争的驱逐,灾难的逼迫,使固始人多次南迁。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大批的固始先人南下北上。《闽书》载:“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兵三千六百名赴泉潮一带镇抚骚乱,屯垦建宅,大兴水利、农桑和文化教育,开建漳州。陈政父子所率入闽将士及眷属数千人,计有八十余姓,落籍闽地,镇边戍守,开启了固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固始王审知兄弟三人,率乡民五千人随农民义军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皇封闽王,建立了威震一方的闽南王朝,所率将士五十余姓,亦在闽地落户。自那以后,固始后裔的足迹跨越千山万水。北宋末年,钦宗朝廷南迁,固始乡民为避战乱,纷纷南徙闽地寻亲、投友,多有落户定居。历史上四次大迁徙的固始人,为闽地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宝贵贡献,其后裔渐次播迁东南亚并及世界各地,固始因之成为闽粤台港同胞及海外侨胞世代萦怀的乡关祖地。据悉,在台湾,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户数占台湾总户数80.9%。丰富的历史渊源造就固始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生活就像奔腾的河流,现实就在波光里。历史的天空,随处可见固始人闪光的名字,他们或叱咤风云、安邦定国、靖边平乱、辅政慰民,或研究科学、治学修史、著书立说、授业解惑,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无不留下不朽的业绩,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立下了盖世功勋。“百里不求天灌区”的建设者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驰骋疆场百战定国的固始侯李通、“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的“八闽人祖”王审知、驱逐倭寇光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复台归清屡建战功的靖海侯施琅、“宦迹半天下”的清代状元吴其濬、爱国华侨陈家庚、卢沟桥打响对日作战第一枪的民族英雄金振中、“感动中国”新闻人物魏青刚……旷世人杰传颂着她的神奇;河南第一人口大县、第一农业大县、第一劳务大县、中国柳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河南省直管县……众多名片彰显着她的不凡。史河、灌河、泉河……众川滋养着她的生命;安阳山、华阳大佛山、西九华山……群峰象征着她的尊严;将军祠、奶奶庙、三王故里遗址……沧桑古迹透视着她的厚重;寻根楼、根亲博物馆、中华根亲文化博览园……唐人故里凝聚着她的独特;迎宾园、秀水公园、陈元光广场……闽台祖地展现着她的风范。同时我们这里又是一块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花木掩映之中,屋宇俨然,良田千畴,古树巍然,威风翔集。农民耕作往返,游人或登高望远,或临水垂钓,或湖边漫步,或拍照留念,怡然自乐。临水而立,天上的白云、山上的树木,都倒映在这一派湖光潋滟里,顿时觉得天蓝山透绿,水清花繁荣。
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在秀美的豫南湖光山色中,追寻我们的血缘之根,追寻我们的民族之根,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这也许就是多次举办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的真正意义。
固始西九华山是大别山北麓一个风光奇异、景观独特的山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千年古刹妙高寺就坐落在西九华山的半山之中。前些日子,陪几位远方来的客人敬香妙高寺。
妙高寺建于唐初,盛于明清。公元1938年9月1日,日军从沿大别山北麓进犯固始,国民革命军第71军36师在军长宋希濂的亲自指挥下在固始富金山一带英勇抵抗,歼灭日军近一万人,震惊中外。此战的指挥部正是设在妙高寺,因而妙高寺遭到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损毁严重。妙高寺正是因此而蒙上了一层悲壮的历史色彩,成为显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见证。作为曾经的一名军人,我不禁感慨万千。岁月无痕悠悠去,历史有情记功勋。而今青山依旧,斯人已逝,他们的精神,会彪炳千秋。
在宁静的妙高寺院中行走,我是虔诚的,唯恐自己匆匆的步履惊扰了这份安宁和静谧,惊扰了禅房内的一帘梦境。庭院深深,花木深深,翠竹青青,阳光透过枝叶纷披的古树,抖落一地细碎的光影。重建后的妙高寺雄伟巍峨,不过,多少有些让人遗憾,因为远去了晨钟暮鼓,没有了青灯黄卷,缭绕千年的梵香,已被今世的文明阻隔,回廊曲径中,历史的沉香还不曾散去。步移景换之间,到处都是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到处都是沧桑岁月的深深烙印,一块残缺的碑刻,一扇古旧的窗栏,都会在不经意中触动你敏感的神经末梢,令你唏嘘扼腕,感慨流连。
挑着梦想出发,担着希望回家;唱着山歌入梦,日子如诗如画。华灯初上。固始城区的霓虹灯一点点亮了起来,显现出这座蓬勃发展的千年古城独特的宁静和不同寻常的喧嚣。远处飘来经典歌曲——《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日子不断重复着,往往来不及细细品味,生命的年轮早已刻上眉头,只因为我们有了太多的期盼。远处仿佛游移不定的一点亮光,在诱惑着我们,无数向往美好的生命为之着迷,不停地追逐着,这是活着的原动力。近日,央视《味·道》栏目固始篇在十套科教频道播出。该篇以春节为背景,通过主持人现场体验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固始的美食文化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和艺术性,成为春节期间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
细数花落知多少。固始,是我灵魂的皈依。固始,我绝不去找任何理由离开你,一条血脉脐带已把我紧紧捆绑,生我、养我、育我、爱我,我是你土地上最忠诚的根系。固始,我离不开你,因为你是一个有情的地方。
-----------------------------------------------------------------------------------
在中国之中,河南之南,有个神奇的地方,名叫固始县。
固始的神奇,并不是因为他有奇山异水,也不是因为他富甲一方,而是因为他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固始属于河南,但是,河南大部分人都以面食为主,固始县的人却以大米为主食。
固始县属于信阳市,同样是豫南口音。但是,固始话却与河南省以至于邻近的信阳市各县区差异明显,反而与安徽省西部沿淮地区十分相似,其中东邻安徽省霍邱县方言和固始方言相似度极高。
固始离信阳180公里,离安徽的省会合肥也只有200公里。所以,固始人办事,买家具、坐飞机,不要说不到省会郑州,连自己所属的信阳都不去,直接就奔合肥去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别以为固始和信阳其他地方格格不入,恰恰相反,虽然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固始和信阳却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最典型的就是信阳菜。信阳菜如今在全国各地都较为有名,但说起来,信阳菜中十几个有代表性的菜品里,除了通鲜鱼是商城的、大肠汤是罗山的、大鱼头是南湾水库的,其余的几乎全部都出自固始。包括固始鸡,过去是贡品,还有固始笨蛋、旱鹅块、固始皮丝、卤水小甲鱼、老鸭水饺、固始鸡炖猪肚、青菜炒豆筋、韭菜炒千张等等。
其实,最好吃的固始菜,一般在饭店吃不到,因为食材有限。比如,干香椿炒小河鱼、红烧马鼓礅、黄豆煨猪蹄等,只有到固始,甚至只有在一定的季节才能吃到。
说起特别的地方,固始有三个地方非常特别。
第一个是土壤。
固始地盘上的土壤很奇怪,奇怪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挖土填不满坑。比如说,在一个非常结实坚硬的地方,挖出来一个坑,然后把松软的土在返填回去。按照常理说,这个土因为变松软了,应该是能够把那个坑填得满满的,甚至用不完。但是,在固始县,只要你挖一个坑,你返填回去的土都不够用,也就是说,填不满刚挖的那个坑。可是,反过来说,固始人种地挖土,几千年来,也没见土少了。这个事情是违反科学道理的,却是一个事实存在的现象。
第二个是大油。
固始人炒菜用大油,不仅非常香,而且就算在寒冷的冬天,菜凉了,大油也不会凝固,跟北方的花生油一样,呈金黄色。30年前,抱朴请开封的朋友去家玩,人家第一个问题就问,平时炒菜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油?回答说,用的是大油,对方就感觉有点太low了,怎么吃大油。结果,实际体验之后,对固始大油相当受用。当然,这个大油必须是本地的土猪的油才行,外地卖到固始的大油,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冻油。这个油在气温稍微低一点的情况下,就会凝固,呈白色,而且还黏筷子,味道更不好。价格会比本地的大油低很多,大约是三倍的差价。
第三个是蔬菜。
固始的蔬菜,一般情况下长的个头都不大。主要表现在几个品种,一个是芹菜,一个是萝卜,一个是白菜。固始本地的芹菜和其他地方的香菜长得一样,矮小而且味美,有一道菜叫芹菜炒肉丝,是固始人最爱的菜品之一,用别的地方的芹菜是做不出那个味道的。而萝卜就更加有意思了,胡萝卜一般只能长到大拇指那么粗,像北方那样能长到小腿那么粗是绝对不可能的。白萝卜稍微可以长的大点,也只有北方萝卜平均大小的一半。尤其是产于蒋集镇的萝卜,大小一致,通体碧绿,甜脆可口,没有辛辣的味道,可以当水果吃,俗称水萝卜。由于供不应求,蒋集萝卜不按斤,是按个或者按箱卖的。至于白菜,个头一般是圆柱形,而不是北方的那种椭圆形。炒固始的白菜,如果不加点水,可能会炒焦。吃火锅用固始白菜,那是绝对的可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杰地灵”这话一般带有奉承的意思,本是客套话。不过,这句话如果用到固始,那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固始历史上名人辈出,而最为著名的就是唐初的陈政、陈远光父子和唐末的王审知。
唐初,闽地蛮夷叛乱,固始人陈政带领3600名固始子弟兵,连同13岁的儿子陈元光入闽平叛,后陈政战死,陈元光继承父业,平乱成功,开牙建府,设立漳州。至今陈元光被称之为开漳圣王。
唐末的王审知则是第一位统一福建全境的大人物,被福建人尊称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
以一县之力创建一市,进而统合一省,世所罕见。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元光故居)
而今天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就是陈元光行军和开发闽地时,为自卫和防止毒蛇侵扰而建。我们今天所说的客家人,虽然说法众多,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固始人进入福建等地,客居于此,是为客家人。
固始人对开发福建、台湾等地影响甚巨,被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记载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由于闽国王潮、王审知均为固始人,宋代以后,不少福建人谈及自己的祖先时,都说是从“光州固始”迁来。
一个地方是不是人杰地灵,不能光看历史上的名人,更重要的是看风物人情。
固始本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样的地方,一般都是三不管地界,民风彪悍。可固始却不是,反而是民风淳朴,历来极为重视教育。
固始人把老师奉为最值得尊重的人。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中堂除了悬挂太祖像,就是“天地君亲师位”这么一副字。大家可能以为这里的老师,就是教师,其实错了。这里的老师,指的是一切可以为师的人。所有可以成为“师”的,都受到尊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吃饭的座位,家里来客人了,本来是贵宾要坐首座的,但是只要有可称作老师的人,就是老师坐首座。抱朴记得有很多次,家里招待客人,突然就来了一个并不相识的磨刀师傅或者剃头师傅什么的,大家都自觉让这个甚至不认识的人坐到首座上去。如此敬让,并没有人会有违和感,大家都约定俗成的坚持着这么一个做法。
如今,在固始,有普通高中13所,甚至超过有些地级市全市的高中数量。这还不仅仅是学校数量多,学校建设也很气派,像固始慈济高中、永和高中、一中,都是有数千人的学校。
从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出,固始人重视教育,并不是是口头上或者是政策上的宣传,而是深入到人心的一种自觉行动。
善书法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作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固始又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也是很奇怪,从固始出来的人,一般都很善于写字。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有两位副主席是固始籍,也算是个很好的例证。
固始古为番、蓼、蒋等国,建县有近2000年历史。东汉光武帝刘秀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于公元26年,封开国元勋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固始”由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
合作医疗暴涨大家有话说:
其一;合作医疗政策的源头是好的,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是逐年疯涨让农民苦不堪言,从最初每人10元到现在(2019年)每人250元,翻了多少倍?农民收入翻了多少?报销标准翻了多少?说收合作医疗不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吗?为什么民生变成民怨?
其二;交了合作医疗只有住院才能报销,镇医院标准一般看小病,县医院标准上看中病,省市医院能治大病,标准高而且还要地方医院开转院证明,并且还各有不同的起伏线,门诊报不了,为什么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标准不同还有不报的?
其三;得了病进医院,院方和自己首先都考虑交了合作医疗有医保先住院,结果三五百元能治的病,花三五千甚至过万,这把病治好了还算不错了,还有的把钱花了,病情还是一头雾水,摸不清头脑,合作医疗报了,农民实惠了吗?自己花的那些钱呢?这到底便宜了谁?吃亏的又是谁呢?
其四;交合作医疗费,只有交钱程序非常简单,钱一交,票一开,完了。可是到了报销的那会儿为什么就那么复杂呢?这个不报,那个不能报,这个手续,那个手续缺一不可,为什么不能象收钱那么简单?
其五;天地良心,每人250元算一下每年要收多少钱,这些钱究竟在农民身上花了多少?用着农民血汗钱养活了多少闲人?
其六:又说每年你交的合作医疗费,拿票在当地卫生院买药,但需再交合作医疗交费票总额的20%现金,美其名说报销,世界上有这样的报销程序吗?明显是套路,和洗钱有什么两样。还说如果不买药,就作废,试问票作废了,钱归谁了?
其七;修汽车,修手机,修电器可以先讲价,修不好不要钱,修好了给多少钱。看病看好看不好钱少得了吗?甚至把人治死了,钱能少了一分吗?多少人一病回到解放前!这对贫民公道吗?钱有人收,其乱象有人管吗?
官员们:考虑一下我们农民的负担吧!一家老小算4口之家就得交1000元,年年得交毫无止境,社保以前有十五年期限,平安保险可选择一次性或三五年缴可保几十年,人家可是盈利性商业险啊。合作医疗本应是社会福利民生工程,如果把好事搞得民心向背,怨声载道这还叫好事吗?
我们算一算:最初的政策是每人交10元,省补20元,中央补20元,即:10十20十20=50元组成每人50元合作医疗基金,那么,今年交250元,每人合作医疗基金将是250十480(480元是中央补十省补十市补十县补)=730元合作医疗基金/每人,截止2018年底,全国有约8亿多农民参保,这么庞大的资金如何管理,怎样支配,谁知道?给大家公开过吗?难道每年帐目就扯平了吗?真正看病多的是老人小孩,壮年人有几个去住院治病拿报销的?农民们只知道合作医疗,自已所交的钱去哪了?仓库保证没老鼠吗?地方相关部门的官员有否与私人开的小医院相互勾结,形成利益链条虚报进行医保金套现呢?党中央,中纪委打老虎,拍苍蝇,打老虎成果显著,拍苍蝇任重而道远,因老虎在多会有数,苍蝇将不计其数。哎…苛捐杂税减了,皇粮归库免了,可农民的负担又超过了历史……。壮年农民每年花200元买个“大病保险”的50%甚至更低(检查费不报、专家诊费不报,进口药及器材使用费不报),你心里服吗?
如果你是农民或者你的父母、是农民请转起!
2019 年9月25号!看到不转对不起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