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寄语】
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艺术大繁荣。在这盛世和谐的美好日子里,华夏丹青杂志社《浙江专刊》顺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以及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强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互鉴,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华夏丹青》杂志社博采众长,更多地融入区域文化融合中来,建立健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文艺领域崭新传播媒介,在“双百、二为“方针指引下,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艺产业的团体发展与合作。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尊重创作,团结志同道合的德艺双馨书画家。我们深知中国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是举世瞩目的珍贵文化遗产。回首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惊艳世界自立于民族之林,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拓展人才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艺术的本质是“内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厚重,它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因而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在世界绘画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以至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有“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的感叹。现今让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古老的艺术,该以怎样的面孔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必将逐渐成为当今艺术市场整合的平台和着力点。
中国乡土艺术经天纬地,非常多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而不失,靠得是文化匠人的坚守。做文化要耐得住寂寞,相伴一生是手中的刀、手中的笔、手中针线,他们除了给人类带来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外,也传递了一种心火相传的匠心精神,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游刃有余、天衣无缝,就是这种时代精神最直白的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艺术创作则是对生活的提炼。一代伟人毛主席说过,“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书法的创作过程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题材与素材的观察和收集。书画被称作“国萃”的绘画艺术形式,又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让书画艺术家们广泛深入生活,吸取创作营养、掌握鲜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点燃创作激情,才能创作出与时俱进、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反映各行各业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更好地为祖国传统文化繁荣昌盛,为人民大众搞好服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有道是“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专业性从事书画交流活动的宣传平台,将以书画家与书画爱好者的零距离交流为指导思想,坚持专业化、实务化、知识化与现代理念于一体,致力成为引导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风向标,关注时代贴近艺术市场的综合型优势平台。对接好全国120多家艺术分支机构为己任,强强联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成果,发挥“团队精神、创新模式、合作平台”等经验积累。为全面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暨文化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组建工作,谨此,《华夏丹青》杂志社张玉树社长、谢军总编辑携手奋进,自励共勉,从文化工作者到艺术策展人,改变的是工作性质,不变的是矢志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和追逐梦想的赤诚之心。他们将和书画艺术家们一起,愿用奋斗的人生真谛,书写公益文化事业的绚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