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干部网河南频道(即中国河南干部网)郑州讯:群贤毕至会中原,翰墨华彩聚郑州。2019年1月23日上午,是个阳光灿烂、乍寒还暖的季节。在过7天左右的时间,就是2019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至此冬天基本过去,春天已将来临。俗话说得好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的开始。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辞旧岁、迎新春的美好日子里,在中原腹地省会城市——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省美术馆”大厅内,气氛热烈、高朋满座,宾客云集,洋溢着欢声笑语。来自书画界、文艺界、企业界、传媒界的400余位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共赴一场翰墨飘香的文化艺术盛宴!真可谓人声鼎盛,喜气洋洋!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领导嘉宾代表、书法艺术界同仁和名人名家们汇聚在一起,大家都克服了“春运”期间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等诸多因素,不辞辛苦专此来到 “河南省美术馆”出席并积极参与到 “中国书法名城——开封市著名书法家刘兆英主席个人书法大展” 当中去!
这次在河南省美术馆隆重举办刘兆英先生书法展览开幕仪式上。先后得到了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河南省美术馆、开封市文联、开封市书协的鼎力支持;当天来自社会各界的领导嘉宾们群贤毕至,济济一堂,文化交流大展活动高潮迭起。特别是河南省文联、书协杨杰主席,率领副主席、秘书长等在家未出差的主要领导同志,以及首都北京的领导嘉宾和开封市职能部门主管领导也分别出席书法大展开幕式。据悉,本次书画精品展览是由河南省美术馆与刘兆英先生书法展筹备组委会共同努力下,携手成功举办的2019跨年度第一场书法精品力作展,展览开放时间延长一个星期左右。欢迎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市民朋友们前往参观。本次精品作品展览,刘兆英老师精心遴选了200余幅书法力作,包含隶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作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门类之广,在国内书展中较为少见。开展当天河南省美术馆展厅观众如云、人头攒动;一幅幅精美作品,或灵动、或清雅、或温厚、或谦和,无论作品呈现何种风格,都是书者诚实善良、以德为先的真实写照。
中原书风闻名遐迩,中原书坛人才辈出,古往今来群星荟萃,像云烟大海一样浩瀚,像灿.若星辰一样绚丽无比。刘兆英先生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如泰山青松一般矗立在风雪之中,婉若游龙,又如持之以恒的艺术人生和心路历程。值此一提的是刘兆英先生自幼习字至今,已五十余载而不辍。从柳骨起步,进魏碑之刚,入李邕之技,出赵体之润后,又涉足二王牵丝和苏体侧峰。采百家之长,使曲线流动中刚健与柔美相结合。风格独特,韵味十足,形神兼备,如诗如画。特别擅长行草,精工隶变,承蒙名家厚爱,有幸在全国及省市各种书法大赛中屡有获奖。其书艺技法诸体作品不拘一格,均有所长智成性格。观其书法作品或隽秀细腻,飘逸婉雅;或粗狂深厚,洒脱奔放;或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其书体以魏意取法,收蕴诸体之长,笔笔入韵,结体静如泰山,灵活嬗变,迭宕峻逸,凝重深沉,见之细致入微,观其豪放大气,耐人品味,给人以深厚遒劲,豁胸醒目之感,真乃落笔知之功底,行间见之精神境界。其章法严谨工整,灵动巧变,善于运用粗细、虚实、大小、错落有致等反差关系巧妙遥相呼应,珠玑相贯,给人以美学享受及快感,作品出自独到的艺术风格和大家风范,深得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追捧和喜爱。
刘兆英先生小传:刘兆英,1955年出生,祖藉山东省高密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人才数据库战略合作书法家,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其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中青书法展,中日自咏诗书展,中韩书艺展,国际临书大展。均不同程度获得全国首届“峨眉杯”书画大展赛金奖,全国首届“牡丹杯”书画大赛银奖,河南省篆书、隶书年金奖及河南省第二届书法龙门奖银奖。艺术成就暨传略多次收录于《中国书法大成》、《当代艺术家人名辞典》、《河南省艺苑英华》等典集。编著有《开封二十世纪书法作品集》等系列丛书。(编辑:周云)
星转斗移,岁月不停。
2019年新春佳节即将莅临
"老牛亦解韶华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愿"2019好个春"
只争朝夕
去做追梦人
实现一个个
更加美好的愿景 !
*********************************************************************************************************************
附录:一墨大千——记著名书法家刘兆英先生 (文 / 赵世信)
古都开封,中国书法之重镇,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书法大家灿若群星,他们书法造诣深厚,人格魅力独具,靳志、武慕姚、庞白虹、桑凡、李逸野、王宝贵、王澄、周俊杰、赵振乾、胡秋萍等都是书法界耳熟能详的人物,刘兆英应是当之无愧的一员。
我曾在开封工作过几年,与开封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不解之缘。由于钟爱书法,开封书法界自然引起我更多的关注。刘兆英曾长期担住开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为开封市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地提携新人。印象中的刘兆英淳厚侠气,温煦如春,尊老敬贤,黑黝黝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每次相处,都使人春风拂面,同道相聚或客人来汴,总是自己掏腰包悄悄付账,其人品与待人之道,让人钦佩感动。
在繁芜琐细的行政工作之余,刘兆英利用一切时间伏案挥毫,读书、创作、思考、沉潜治学数十年如一日。在书法理论内涵与书法哲学、审美方面均有自己的见解和观念。他在创作上追求大朴不雕、宁拙毋巧,虚静通明,朴实无华,秉承宁可在创作中“斤两不够”也决不“添砖加瓦”的创作精神“大成若缺”始终是他追求的一种境界。
刘兆英诸体皆备,从隶书、魏碑至行草,他都能悉心追慕书法先贤,学隶书以求朴茂,学魏碑以得庳重,学草书以求奔放,上承藏真之遗韵,下融觉斯之飘逸,在草书创作中追求怀素的圆通与畅达,及其骤雨旋风之姿,壮士拔山之势。进而与觉斯奇崛险峻之风,酣畅淋漓之气,浩瀚磅礴之象相结合,运笔跌宕起伏,线条连绵不断,节奏转折迂回韵味丰厚;用墨之润泽华滋,浓淡虚实,变化无穷,或如枯藤老树,或如烟云延宕,或如铁线遒劲,或如温润丽日传来跳宕飞扬的音乐旋律,让人享受到作品所带来的种种快感和美感。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笔意力行至,墨已分阴阳”。在行草书创作中,刘兆英着重加强笔墨的应用及章法布局的尝试,墨色的运用和变化,点画线条的浓淡枯润相得益彰,于水墨淋漓中显现沿笔情墨趣。作品形式或完全打破传统的平衡惯性,以营造劈山填海、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的奇绝意象,使大胆的用墨与铿锵的节奏相结合,整个作品显得更加气韵生动,墨色鲜活,节奏多变,先声夺人。譬如他书写的“长城万里亦千秋,雪悠悠,雨幽幽,故人不见,去向哪也留,一统江山功绩伟,风云会,荡诸侯”。传递出沉重沧桑的历史感,浓墨似漆,气贯虹霓,神凝韵厚,老辣苍茫,表达了激昂、髙亢的情绪,流露出对历史兴旺的咏叹。
汉字是象形字,原生态的汉字蕴含着丰厚的自然美,而书法的形式来源于自然的意象,他的几副对联我颇欣赏,如“春在眼底;月移堂前”“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笔墨的架构似乎在极力营造词句中的自然意境,春浓秋淡,萧散荒寂,平和简单……如一幅幅令人遐想的画面。在他的书法变化中,让人从书法的抽象美继而联想到具象美,从线条的瘦硬圆融中可以看到湖海山岳,四季风物,不仅可以触摸到其中的具象,嗅到其中的冉冉气息,进而感受到自然的华荣与衰迈。
老子曰“道法自然”。从老子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洼则盈”,到诗经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再到唐代诗人贯休《观怀素草书歌》诗中的禅宗智慧“东却西,南又北,倒又起,断复续”,断处就是连处,倒处即是起处;从王羲之说的“实处就法,虚而藏神”到苏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所营造的至美、至纯、至真、至清的冰壶境界,这一切都是审美旨趣所在。刘兆英从中感悟到书法特有的辩证法,即圆满原在残缺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缺处就是圆处。缺,是一种对完美的期望,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残缺之美也是艺术的一种美学。欲致其圆,必由其缺;欲达其活,必由其断。而髙岸与低谷的关系也是如此,低谷便是高岸,是隆起的高山,那残缺低谷之所,何尝不是圆缺之地。
在流畅的线条中追求飞扬的意趣,这还不够,中国的书法艺术每每于断处追求婉转流动的趣味,计白当黑,空处就是实处,断处就是连处,正因其断,故彰显其内在的脉动。笔断意连,线断脉连,自成一灵妙的空间,宗白华先生曾神迷于“虚处藏神”的境界,认为这四个字把中国书法的妙处说尽了。
也许是文人习气,赏墨宝之余还要读一下书法内容,一次我在展厅中不经意看到一副刘兆英作品对联,“野中双凫;云间别鹤”八个字写得飞扬恣肆,别具张力,内容出自鲍照的诗句“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读之动人心弦,于墨迹的勾连映带可见情感之炽烈,撷取如此深挚的诗句,也是刘兆英细腻多情之处。
“岩酣瀑呼,或臞所都,一墨大千,一点尘劫,是心所现,是佛所说。”明代沈灏所撰写的《画麈》给了他深深的启悟,自言云霓在他心中激荡,舔毫和墨,攸然飞舞,霎那间望眼前之笔墨,失当下之绢素,那岩石枯槎似乎都酣然如醉,那涧水飞瀑似乎都在向他惊呼。于是,他变成了一只忘机鸟,在无边的天宇中自由翱翔。这一墨就是大千世界,这一点就是原始无终的绵远,时空的无限都在当下成就。“是心所现,是佛所说”,说得何等痛快!干净,利落,单纯,人们常以为禅比诗流于玄妙空虚,以为以佛比画总有点疏阔茫然,实际上,通过沈灏这两句话,则可见禅艺相通,禅在当下,悟在平常,一点真心就是禅,就是佛,就是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无念之间也。“无我,忘我”,即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石涛在一则题兰竹的诗中写道:“是竹是兰皆是道,乱涂大叶君莫笑。香风满纸忽然来,清湘倾出西厢调。”正是“清泉落叶皆音乐,抱得琴来不用弹”。一幅书法就是一部《西厢调》,其中繁管急弦,燕舞花飞,惟有解人方有所感,也方有其受。刘兆英正是在自己内部凿井的人,他的书法正是从古代传统文学中沉淀化育出来的一眼清泉,一墨大千,个中气象自有读者品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