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很多张氏宗亲组织修族谱、建祠堂称“百忍堂”。“百忍堂”的创始人是谁?老家在哪里?为什么称“百忍堂”,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逐一介绍。
张公艺故里
“百忍堂”的创始人名张艺,尊称张公艺。张公艺故里在濮阳市台前县南5公里孙口乡桥北张村。这里土地肥沃,树木茂盛。该村多系张姓,均是张公艺50多代的子孙。他们勤劳团结,邻里和睦,以效祖风。张公艺祠在台前县东关。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历代都有重修。1957年由省政府拨款将残旧的祠堂修复。“文化大革命” 中被毁。
张公艺(577—676年),唐郓州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人,是个平民百姓,一辈子没做过官,也没有功名和头衔。幼年聪明好学,公道忍让,孝父尊长。他12岁当家,在他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个九世同居的大家庭。据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缺一不吃。”《元杂剧孤本》中有“张公艺九世同居”。张公艺治家的办法很出名,隋大使梁子恭亲自登门拜访。
百忍堂
据《旧唐书·孝友·张公艺传》记载:郓州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远在东晋时期,张公艺尚未出世,其家已经成为一大望族。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亲书“雍睦海宗”金匾,并派东安王高永乐前去拜访。
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圣谕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亦亲慰抚,其匾题词曰:“孝友可师”。这年,张公艺刚满12岁,张公艺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务的是张公艺的父亲张兴。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恰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去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王,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备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现为濮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本文作者:刘巧云,女,1950年生,濮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曾任中共濮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濮阳市人事局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是濮阳张姓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主编《龙乡寻根》一书。
张俊朴,南乐县人,男,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原任濮阳张姓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名誉会长。)
中华张氏起源《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遂成张姓一支。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张姓是一个值得荣耀的大姓。我们是同根共源、血脉相连。张氏一家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张氏宗亲的大团结,以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正确领导下,我们要团结、和谐、和睦相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根据历史记载;华夏民族所有的张氏后裔,包括中国东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的地方,经常会看到张姓最明显的标记:郡望和堂号。张姓的郡望多达26个,堂号有222个。据上海图书馆统计,目前已知的存世张姓族谱达2597种。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张氏222个堂号中,“清河堂”排名第一,为什么唐朝皇帝御封的“百忍堂”只能成为第二大堂号呢? 因为“清河堂”数百年中一门九卿天下无双(指一门共出了九个丞相 即 宰相);据悉,自从张良 帮助汉武帝刘邦夺得了天下,刘邦把清河郡赐封给张良为封地(即包括现在的清河县周边数十县),可以这样认为清河郡 即现在的清河县周边为张良的赐封地,“清河堂”始祖为张良);清河县只是“清河堂”张良那一支张氏族人的发祥地之一。不是三皇五帝时期的”颛顼和帝喾“二位皇帝建都时的龙城濮阳市;(我们张氏始祖挥公应该是颛顼和帝喾二皇帝的同门堂兄弟)。现如今每年三月份的纪念颛顼帝庙会还在内黄县颛顼帝陵墓前举办(颛顼帝陵距离濮阳市西十公里左右)。帝喾皇帝陵墓及都城遗址也在濮阳市的濮阳县;唐朝皇帝御封的第二大堂号“百忍堂”张氏始祖张公艺 的陵墓在濮阳市东 台前县。因此古代的清河郡 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单位。“清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和鹤壁市附近,流经河南新乡市、濮阳市,以及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东部地区,最后注入渤海湾。三皇五帝时期的清河郡与汉朝刘邦时期的清河郡不能同日而语,时代相差千年以上!地名也没有错!但是清河流经较广,清河郡面积较大,清河县以南(包括濮阳市)古代都叫“清河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专此划分出一个清河县,和古代的清河郡比较起来,面积不到当时的十分之一,大家千万别为了张氏祖根地闹矛盾和意见。今后想去濮阳市或者清河县参加 祭拜张氏始祖挥公大典的宗亲们两地都可以去!自觉自愿绝不勉强!不强求!但是绝不能让外姓氏的人看我们张家人的笑话。拜托各位,切记了! 附一、古代张家名联赏析: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山东省寿张人(现为濮阳市台前县 )。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附二、 古代张家名联赏析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史书记载:天下张氏出清河,指的是清河郡。而不是指现在的清河县。清河郡包括河北雀刑台市、邯郸市东部地区的六个县,还包括河南省濮阳市、新乡市、安阳市十多个县。清河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发源于河南省鹤壁市\焦作市太行山东麓,而不是指清河县。家谱上记录的祖根地清河郡面积很宽很大,<<清河堂>>乃张家人的祖源地,而不是祖根地,一字之差,大有不同。通俗点说,<<清河堂>>只是张良那支张氏族人的祖根地或叫发祥地。清河县只是清河流经过的区域之一,是1949年建国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取缔了当时的(中原省)才正式有了河北省及清河县,如今还不到70个年头呢。宗亲们切记住,天下张姓出清河绝对没错!但是清河郡有六个市20个县的大面积,不可能都定居清河县,远古时期(三皇五帝)的首都在帝丘,就是现今的濮阳市,濮阳市的另一个.别名叫龙城是也。宗亲们一定擦亮眼睛,明辩是非,千万别把清河郡与清河县,祖根地与祖源地混淆不清,混为一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