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原会长齐良迟简介(1921年—2003年);齐良迟,字子长,1921年生于湖南湘潭,系齐白石第四子。十岁起在其父指导下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二十四岁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继而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后遵周恩来嘱托,辞职专门侍奉白石老人并研习“齐派”绘画艺术。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后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去世前为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北京湖社画会艺术顾问。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政协委员。擅长花鸟画。出版有《怎样画虾》、《怎样画螃蟹》。因长期生活侍随在白石老人身旁,深受其熏陶和影响,自幼刻苦学习国画艺术以及诗词歌赋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功底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基础。在白石老人的教习指导下,齐良迟先生的艺术素养和功力有极大的提高。解放初期,为了更好地研习和传承弘扬齐派绘画艺术,齐良迟先生辞去公职,专心在家侍奉白石老人,潜心系统地研究齐派艺术之妙谛。历经几十年认真研习和刻苦实践,齐良迟先生秉承齐派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出自名家自成家”,成为齐派艺术传人中的杰出代表。齐良迟先生多年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多次为扶贫赈灾捐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他担任文史馆的领导后,不顾年事已高,带领馆员冒酷暑、顶严寒深入基层送文化下乡。许多机关、工矿、乡村、军营都留下了齐良迟先生的书画佳作和不倦身影,充分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和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怀。
粉碎“四人帮”后,齐良迟先生重新拿起画笔,使齐派艺术再现生机。1988后,齐良迟先生为周恩来诞辰90周年绘制的九尺巨幅《荔枝图》,深为邓颖超的喜爱,同时为刘少奇画的《喇叭花》被有关部门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齐良迟以深厚的西画根底转攻国画,其特点是以没骨点垛作装饰性构图,用笔沉静,力量、速度大体平均,其韵律主要依靠物象不同的色彩、形状的组合而获得体现,而少有轻重疾徐、顿挫转折的节奏变化花叶缤纷烂漫,而格调文静娟秀,为传统画法中所未见,又能为雅俗所共赏,洵艺苑之奇葩、玉台之清品,尤以小幅更为精到。齐良迟是当代著名的花卉画家,但他并不只是专攻花卉,举凡风景、静物、肖像等等,无不喜爱,无所不能。她的花卉艺术能达到如此高超的境地,是与他在艺术上广博的爱好和修养分不开的,还在青年时代,当绘事学步之初,他就注意到对绘画各门类和多种的广泛研飞。一方面从汪慎生、汤定之学花鸟山水,到齐白石家中请教笔墨之道,另一方面又及时投奔徐悲鸿之门,钻研造型基本功,同时练习油画。三十年代居英国时,又进斯莱德美术学校学习雕塑,同时还涉猎色粉笔和木刻等多种绘画样式,表现出他对美术的多方面的旨趣。人们都知道,他把水彩技巧有机地融入了中国画的水墨丹青。
他的许多油画静物,如芍药、月季、绣球等,与后来创作的许多彩墨花卉,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齐良迟的水彩作品色调明快,风格隽永,对于将中国水墨的意境融入西方绘画传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画坛享有盛誉。擅画花鸟鱼虫,作品题材广泛,讲究情趣,笔墨生动,富有民族气息。亦擅诗文、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出版有《怎样画螃蟹》、《怎样画雏鸡》、《怎样画虾》等书。现为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北京湖社画会艺术顾问。由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辑的《齐良迟花鸟画集》由线装书局出版。齐良迟先生是齐白石四子,他积70余载孜孜以求,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成就显著。其诗词言情言志,语意深长;其书法气势不凡,柔中有刚;其画作笔墨精妙,美不胜收;其篆刻奇崛多姿,健劲有力。
齐良迟的花卉画在题材选取上极具个性。他喜欢画的花卉大约有四五十种,如绣球、兰草、水仙、杜鹃、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几乎全是野花。而紫色是齐良迟的最爱。生长在东北沼泽边缘的鸢尾花是他深爱着的一种野花,颜色为深紫色。他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难调配出来的,似乎成了他色彩的专利。为了突出带有飘逸感的花朵,他删繁就简,有意将长而繁多的叶子加工为疏密有致的短小状;画面洋溢着令人赏心悦目的质朴。随兴吟咏,情趣盎然,是齐良迟新作引人兴味的又一特点。识画者曾说,画山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我们纵览为数可观的新作,特别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随艺术家,跟她一样,以恬适明净之心,漫步在春天里,邂逅在百花间。
初识中国北京齐白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刚履新的樊索莉会长时,缘起《雪竹》图,但见漫天飞雪从天降,凌乱枝叶随风和。俏、峭、挺、节的晶莹竹节凌霜傲雪,传递出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
竹,因其挺拔俊秀,不畏严寒,刚正不阿深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更为诗人画家所青睐,然“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窗外之竹”非“胸中之竹”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画竹的丹青妙手自也不少,郑州市女画家樊索莉乃众多佼佼者之一。樊索莉说,“我喜竹、爱竹、赏竹、画竹,皆因竹子的坚韧不拔,浩然正气之风。”
樊索莉年幼临摹书画,经年不辍。审美观初具后,父亲樊廷瑞所画之梅、兰、竹、菊,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园中,面对拔挺苍翠的竹林,她流连忘返。
在父亲的引导下,樊索莉仔细观察竹子生长和四季变化规律,揣摩它们在风雨中摇曳的千姿百态,从自然界的感悟中培养和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后又经名师指点,深悟雪竹之精髓,她笔下之竹,始由形似渐近神似,“举头忽看不似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
磨墨展纸,从窗外之竹到胸中之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面对生机盎然的自然之竹,樊索莉通过长年的观察、体悟,尽悟翠竹特性,读懂它在风晴雨雪中的万千姿态。观樊索莉笔下风竹,恍然微风拂过,竹叶吹向一端,盎然生机随风而起。她笔下雪竹,则完全用墨色渲染出来,墨竹、白雪交相呼应,更显阳刚之美。不论风雨露晴雪,皆是几竿翠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画不着色,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却跃然纸上。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为人在世,应该在人中保持青竹那种豪壮的气节,敢为正义与良知而呐喊。”樊索莉娓娓道来。她的创作,揉和了清初画坛革新派人物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面向时代、投身大自然的创作意境。但樊索莉胸中之竹,不尽是窗外之竹。因而落笔泼墨,无不赋予它们以性格和生命,“云带雨兮坠枝而坠叶”,画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
“漫天瑞雪似琼瑶,凛冽寒风百花凋;只缘浑身都有节,摇曳枝叶独逍遥。”这是当代国学大师、文苑尊宿刘贵翘教授题给樊索莉的《咏雪竹》诗。“胸有成竹”到“胸中无竹”。
樊索莉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如兔起鹘落,一气呵成。叶竹单枝,无论风雨中,还是月光下,都极富变化之奇;竹之高低错落有致,浓淡枯荣疏密有序,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绝伦。画风清劲秀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专以意拟,不在形求”,形似只是表现手段,神似才是作品的目的。“未画之前,胸中无一竹,不是不构思,而是尊重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樊索莉作画笔无定法,画无常格,谙于传统而巧于变化。樊索莉曾游历多省,踏遍青山观翠竹,与竹为伴,所以她画竹能形神兼备出神入化,达到了物我两忘、相融一体的新境界,从“胸有成竹”到“胸中无竹”。“胸有成竹”是把竹子的万千形姿烂熟于心,对于每一片竹叶映印至脑海;“胸无成竹”则是完全凭直觉,但是直觉的产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多年的细心观察换来的,可谓超越了“胸有成竹”,它更侧重于对翠竹的主观理解,而不是有一是一的刻画,属于对竹子精神层面的一种感悟,突出笔墨表现的随机性与创造性。“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又辩证同存,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郑板桥画竹,不管叶子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它在整体上不寻求一种规律性的定格,而是恣意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 这种凌乱,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和彰显。”樊索莉对郑板桥笔下之竹有着自己的见解。
樊索莉继承了一代文豪郑板桥“不从俗流、不为俗物”孤高的情操;凝聚了晚清“海派”具有创造精神的代表画家蒲华“潇洒奇逸、天马行空,笔力雄健奔放、水墨淋漓、凝练流畅”的精魂;吸纳了董寿平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勾画空灵”的技法。
她博采众家之长,熔古铸今,其画意境大气高雅,笔墨酣畅,独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2013年12月参加北京2013中国收藏年度人物评选,荣获最受收藏界关注年度艺术家称号。
”樊索莉说,郑板桥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漂泊中度过的,山东,扬州等地的官宦生活以及他的文学生涯,使得他的一生都充盈着游走和颠簸。而樊索莉的竹石图,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樊索莉的画风,酷似板桥而又有所创新之笔,彰显其个性和时代感。
“樊索莉用笔大胆、泼辣,书写味很浓,墨色合韵,浓淡干湿恰到好处,画面重气象表现而不拘小节,阴阳反正、空灵洒脱、布虚脱实,简约而厚重,丰富而又多变。阳刚中透着秀美,点点划划,各具风姿,一叶一枝,凌空舒展,着实耐人寻味。”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袁江评价说。“郑板桥的竹子画中,全部的竹子都是没有根的。无根的竹子形象是文人漂泊人生的隐秘书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睡卧不安,总能想到百姓过得怎么样,这是何等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樊索莉如是说。
著名书画家樊索莉老师简介:【热烈祝贺樊索莉荣任中国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
樊索莉,现任文化部中国乡协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今文化研究院、华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实力派书画家。樊索莉女士,她于1963年出身在郑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樊索莉幼时,就开始临摹书画,经年不辍。父亲樊延瑞所画之梅、兰、竹、菊,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园中,面对拔挺苍翠的竹林,她兴致勃发。在父亲的引导下观察竹子生长和四季变化规律,揣摩它们在风雨中摇曳的千姿百态。从自然界的感悟中培养和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后又经名师指点,她笔下之竹,由形似渐近神似,在中原赢得佳誉;深悟雪竹之精髓,所画雪竹,俏、峭、挺、节,神态浓厚,生发出凌霜傲雪之气节。
“漫天瑞雪似瓊瑶,凛冽寒风百花凋;只缘浑身都有節,擺弋枝叶独逍遥。”这是当代国学大师、文苑尊宿刘贵翘教授题给当代书画家樊索莉老师的《咏雪竹》诗。她的创作,柔和了清初画坛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郑板桥不“从俗流,不为俗物”孤高的情操;凝聚了晚清“海派”具有创作精神的代表画家蒲华“潇洒奇逸、天马行空,笔力雄厚奔放、水墨淋漓、凝练流畅”的精魄;吸纳了董寿平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横图空灵”的技法。博采百家之长,熔古炼今,独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意境大气高雅,笔墨酣畅,匠心独具。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看着她的竹子画作,那片片凌乱不整的叶子、根根纤细瘦弱的竹竿,但是它高风亮节、不畏霜寒。所以,以竹子著称之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趣和心志寄托在竹子上来。画竹,不管叶子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它在整体上不循求一种规律性的定格,而是恣意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这种凌乱,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和彰显。晶莹明亮的竹节和随风摇曳的竹叶,似从画面冲天而出,迎着风雪,不畏严寒,挺拔昂扬。这分明体现出一股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体现出一种永无止歇的进取精神,体现出“玉碎不改节、四时不变色”的高贵气质。中国收藏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秘书长王仁博等业内专家学者、相关企业高层、艺术家、收藏家,以及主流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颁奖典礼。
其中2013中国最受藏届关注艺术家获奖名单有:连紫华、逯国平、庞永辉、张思俭、刘延风、李茂林、马运川、郭庆华、樊索莉、武千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