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先生,汉族人氏。1957年6月8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曾从事过教师、记者、广告人、古玩鉴定师等职业。涉足古代艺术品收藏、经营、研究三十多年。收藏有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窑口的各类陶瓷及标本上万件,其中单就完整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就有六百多件,在国内乃至世界宋金红绿彩收藏界其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品种之全,独一无二。
2009年4月,张杨收藏的战国黄金面具和宋金红绿彩俑通过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
2011年初,张杨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收藏家”称号。文博研究员,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国家注册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国家国宝工程河南站站长,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河南中心主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会长兼秘书长。他是当今社会上,难得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作为社会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应该全力以赴帮助他力尽使命,为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详情了解张杨先生,可百度搜索:
1、国宝档案——宋金红绿彩俑;
2、国宝档案——战国黄金面具;
3、古玩风云之战国黄金面具;
4、怡红秀绿宋金红绿彩俑;
5、国宝卫士——收藏家张杨;
6、保价1.6亿战国黄金面具亮相深圳文博会;
附:【国宝卫士——记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先生】
2013年3月6日 - 国宝卫士——记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 听说张杨先生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收藏家",有缘结识张杨馆长。我与张杨先生最早认识是在2007年10月的"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上,当时张杨先生在开封博物馆展示自己的藏品—红绿彩俑,那场面真是气派。我采访了他,之后采访稿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标题是“走进七彩世界—访河南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先生”。这些年我接触和采访过很多的收藏家和文化人,我还是觉得张杨很不一般。2011年初,正式听说张杨先生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收藏家"荣誉称号。...... 现为中国文博会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国家注册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国家国宝工程河南站站长, 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首席专家等社会职务...
一、收藏宋金红绿彩第一人
根据有关统计,全世界所有的公、私及博物馆所收藏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完整的全部加在一起,不会超过100个(烂的及碎片不再统计之内)。而张杨先生收藏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完整地就有四百多个。
什么是红绿彩呢?
所谓红绿彩是指宋、金时期我国北方(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创烧出的彩绘瓷新品种,红绿彩瓷器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以后,再在白釉胎体上使用深浅和层次不同的红色、绿色、黄色、褐色等矿物质颜料勾画出各种纹饰,再入窑以80 0℃左右的低温烧成的。这类分高、低温两次烧成的釉上彩瓷器品种因为起源于宋、金时期,故名红绿彩,又叫“宋加彩”或“金加彩”。
张杨先生所收藏的400多件完整的宋金红绿彩瓷俑2007年在开封展出,引起了轰动,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使用“十分惊讶”、“非常震惊”的言辞对张先生的展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在世界古代文物展览史上,出现如此众多的宋金红绿彩瓷俑,尚属“世界首次”。笔者以为,迄今为止,誉张杨先生为世界“宋金红绿彩瓷俑收藏第一人”是毫不为过的。
张杨先生怎么会收藏到如此众多的宋金彩瓷俑呢?
张杨先生在他撰写、出版的《怡红秀绿》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宋金时代的红绿彩俑,当时不是陪葬用的,是当时的使用器,而且使用量不是太多,所以墓葬发掘几乎没有,只有城市遗址偶有出现,但都是烂的。因为不烂的话,人们不会丢掉,还会继续用。
年轻时热血澎湃、激情满怀的张杨,热爱文学,他到处采集民歌,闲时撰写诗篇。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家两次疏通开挖大运河,张杨恰在运河两岸采集民歌,碰到散落在岸边的彩瓷,他顺便也给“采集”了,当时,他只要完整的,烂的、缺胳膊、少腿、掉脑袋的都没有要。
运河里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
宋金时期,大都使用漕运。从河南河北、山东烧制的瓷器,主要由京杭大运河运至河岸各地,所以难免不了沉船。
大概是上学时读过历史专业的缘故吧,张杨先生深知这些被一般人看来很不起眼的彩瓷俑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他将所收集的彩瓷俑全存了起来,这一存一藏就是二三十年。张杨收藏彩瓷俑的过程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正是他对祖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及其保护古代文物意识的自觉性使他获得了成功,这再一次应验了一句老话:机遇总是留给先知先觉者。
张杨收藏和研究宋、金时期北方彩瓷俑的事迹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分国宝卫士上、下两集拍摄并播放了张杨和他收藏的“宋金红绿彩俑”。在《国宝档案—宋金红绿彩俑》这部电视片里,著名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先生对张杨做出了“特别了不起”的评价。
二、保护国之重宝—战国黄金面具
张杨的确“特别了不起”,不仅是在宋金红绿彩俑的收藏上。据业内人士透露,他在其他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上也是非同凡响。他的最“特别了不起”还体现在:他收藏了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战国时期黄金面具。据故宫专家考证:是西周晚期大祭司张相氏曾经戴过的黄金面具,通体由黄金锤揲制成,通高31厘米,宽23厘米,面具容貌丰圆宽展,双目圆睁,竖眉张口,眉骨突出,鼻梁高挺狭长,眉、目、鼻、口比例匀称,头顶戴角状头冠,在灯光之下熠熠生辉,呈现出王者的尊严和霸气。据工艺考证和科学分析,铸造于中国战国时期的这件造型诡异的黄金面具,是按真人的面貌特征锤揲而成的,其含金量为80%,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
这实在是重若万钧的国宝!
难怪在首届中国宁波收藏展览会上,参展的这件战国黄金面具,主办方以1.2亿元人民币的保价投保,并采取了严密的保安防范措施。尔后,这件战国黄金面具应邀到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展出,参展方保价为1.6亿元,由一名少林高僧暗中护送。中央电视台在《国宝档案——战国黄金面具》中对张杨的这件国宝级藏品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报道,在海内外再次引起强烈震动。
张杨先生与他的藏品黄金面具也名扬四海。
三、文化人、学者、收藏家
看张杨先生名片,他有多种头衔:文博研究员、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国家注册职业艺术品鉴定师、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会长。
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和我当初的感觉一样:博物馆馆长、古陶瓷学会会员、职业鉴定师、收藏协会会长等这些头衔得来虽然不易,但有真本事也能做到。“文博研究员”是做不到的,根据张杨的经历,我断定他不在国家文博系统编制之内,这是我国的体制所决定的。张杨的“文博研究员”是怎么回事?是学术造假吗?我很是慎重。我走访了有关部门,终于搞明白了。张杨的“炎黄文化博物馆”已纳入文博部门管辖之内,换句话说,他也是文博部门的人了。研究员的硬件标准他都达标,破格评定他为文博研究员,原来如此。
你读一读张杨先生的《柴窑问答》,自然会感到他对于柴窑的理解非同一般。你在网上看看他的《红绿彩的故事》,他的论文写的就像散文诗一样优美!他在著作《怡红秀绿》一书里,将所收藏的彩瓷俑划分为:玩偶、求子、乞福、保平安、崇拜、馈赠五类。这些彩瓷俑或反映民族融合或反映中外交流或反映宗教信仰或反映市井生活等。张先生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他结合宋、金时期的历史背景,对每一尊彩瓷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努力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和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张杨先生的著作里,三百多幅,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对照讲述,不仅再现了宋金红绿彩瓷俑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也为读者提供了怎样鉴赏这类彩瓷俑的美学知识。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在全国及全世界播出了宋金红绿彩俑及战国黄金面具,不少人造访他或来电话,想了解这些“国宝”的收藏过程,想知道收藏经验和心得。
张杨先生就在春节前后的几十天时间里,一气呵成了三十万字的自传小说《古玩风云—战国黄金面具》。书中讲述了黄金面具从发现、收购和保护的三十年里,险象环生、曲折跌宕的故事。
以下是一位专业的评论家对这部小说所写的书评:
hellip;…给人感觉是一时心血来潮或回答别人问题,他才匆忙写的这部小说,但我们读后就会发现,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魄的揭露黑恶势力的“生活剧”,也是一幅苍凉而美丽的“社会图卷”。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沉闷而顽固的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堡垒之中爆炸,其声隆隆,使人振奋。
小说的故事情节像黄河一样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又像一个牧羊少年赶着羊群,轻柔地唱着牧歌,闲散而悠美!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在他的笔下,一切罪恶像浮萍一样飘来,又像落叶一样被风刮走。一切情感纠葛,一切欺骗,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处理得都是那样的协调,情节的铺展又都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形形色色的人物又刻画得那样细致,正如他在《自序》里讲的,“用雕刻家的手法”。
张杨之所以能轻车熟路的在“春节的二十天时间里,一气呵成了这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主要是和他的经历有关。他三十年前由收集民歌进而转向收集古玩,常常行走于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甘肃、内蒙一代,他了解这一带的山川、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几十年来这里发生的一些事情和他正好有关系,这些事件牵连到他,事件的真谛,他都非常了解,他写的都是“与面具有关的事情—自己发生的事情”,所以,才得心应手。
作者很平静地描写了一系列事件:警察打着保护国家文物的旗号,明目张胆针对这地知法犯法、与文物贩子勾结、监守自盗,草菅人命;黑社会组织和警察合作,盗挖古墓,敲诈勒索、残害百姓;黄河收费站的工作人员每天下班时“每个人只能在收费箱子里抓一把”;公安局长对下属“潜规则”;地方文物局局长盗卖国家文物,而且,想多卖点钱,把文物卖给香港人;和尚想方设法盗卖菩萨像;恶人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好人东躲西藏,背井离乡……
小说中所描写的人和事,我们乍一看像是作者随手拈来,再一看又有点光怪陆离、荒诞不经。使人不禁要问:这会是真的吗?这可能吗?但我们仔细翻阅这段历史,就会惊奇的发现,这完全是那段时期内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即使这些事情搁在今天,不能说 “比比皆是”,但至少也“屡见不鲜”。这是一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了解祖国那段历史本质的理想读物,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又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社会风俗史。
作者深知小说的分量,他在《自序》里预言道:“我相信,有心人看过这本书后,会对祖国的这段历史、文化和命运,重新思考和认识。书中所描写的一些事件及语句也会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或者兴奋点。应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但是张杨先生并不以此次为满足,目前他正在积极地筹建河南炎黄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宗旨是:弘扬文化、展示文明、古今兼顾、放眼世界。
写到这里,大家会和我一样,从张杨先生的藏品、头衔、阅历、小说等方面,可以勾画出一个“他”—这是一个大文化人,一位学者型的收藏大家—他所特有的深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
你从一千年前走来,风尘仆仆 两眼怯生生地看着陌生的我 拨弄琴弦,用你沙哑的嗓音 吟唱着苍凉、凄楚、哀婉的歌…… 你我又到了一千年之后 我已风化成一粒尘土,落在 你的胡琴上,你依然拨弄琴弦 吟唱着苍凉、凄楚、哀婉的歌……(责编:周云)
长诗《博物馆的赞歌》——献给5.18.国际博物馆日
序歌
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
也没有什么精心结构的诗章
这只是一支朴素的歌谣
这歌谣是由美丽的故事穿成......
这美丽的故事啊——
来自于洪荒远古的史前
来自于人类的孩提时代
来自于大大小小的人类生活的遗迹
来自于发掘这些遗址的探方.......
来自于悬崖上鹰巢边的悬棺
来自于深山里野狼窝的岩洞
来自于神秘的宗教圣歌......
来自于深情而美妙的情歌
来自于古典传奇和民间传说......
来自于生我养我的祖国
来自于我的故乡——天地之中的中原
来自于广袤无垠的山川大地
来自于四季分明的锦绣河山——
春天的长江青翠欲滴
夏天的黄河一泻千里
秋天的黄山像一片火海
冬天的长城银装素裹......
如果你热爱祖国的历史
你也喜欢民族的英雄故事
你想认识先人的遗留之物
你想了解这些古物的制作工艺
如果你生来就有好奇之心
你想发掘这些古物的核心机密
你想破译器物上的符号和密码
你想知道那个石破天惊的事迹
那就听我唱这支歌谣吧——
听我唱这首《博物馆的赞歌》:
一串串故事、一串串珍珠
一串串宝物、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我的歌可以让时光倒流
我的歌可以使古代的钟声响起
我的歌带你走进神秘的世界——
走进博物馆——这庄严肃穆的殿堂
带你穿越时空隧道
带你到史前,带你到古代……
一帧帧光怪陆离的景色
闪现在你的眼前……
(一)
一片片黑色的燧石
击打出光芒四射的火星
火星徐徐燃烧,烧成大火
赶走了野兽,驱散了黑暗
给冰冷阴暗的洞窟
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一根根洁白纤细的骨针
缝制了兽皮为衣
遮挡住男女之羞
从此,人们才把自己看成了人
才有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不屈不饶、顽强奋斗的信念!
捣米的石臼、收割的石镰
扑鱼的网坠、打鸟的弹丸
用来磨面的石杵、石磨
映射出早期人们生活的艰难......
石头的箭镞、石斧、石刀
——人类当年用它们相互残杀
——如今静静地躺在恒温的
铺着天鹅绒的水晶柜里
(饮血的武器啊,没有睡着,更没有死去)
在你的脑海里没有血肉横飞的战场?
在你的耳边没有征战杀伐的嘶鸣?
陶罐储存种子和食粮
陶鼎用来烧火做饭
红陶尖底瓶是用来到河边汲水
——只有用它才能把水打满......
用来播种的灰陶镂犁头
男人用它耕地和播种
大小不一的红陶纺轮
女人用它编织和纺线
黑陶的拍子、白陶的模子
这些都是制陶的工具
——用它们制出的瓶钵罐碗
都带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
人类会取火,才走出了黑暗
使用了陶器,才脱离了茹毛饮血
人类的婴儿慢慢的长大
——纵然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
最终还是走下了人类婴儿的摇篮……
(二)
自古以来,人类就爱美
才有这白玉的佩、墨玉的环
孔雀石的耳珏和耳坠
绿松石的项圈和项链
天鹅蛋一般的陶埙
六个音孔就像三双眼睛
——史前人的吹奏乐器
(就像现代人的葫芦笙)
“呜——呜——”的声音
这勾魂摄魄的音乐
像招魂的灵曲,能把人的灵魂带走
带到天堂,带进地狱
带到深渊-----带到未知的地方……
仰韶时期的人首壶
诞生于五千年前
史前最美、最奇异的陶器
——彩陶之王
你可知道它为什么
能有这样的荣誉?
为什么它是独一无二?
为什么它能够至尊无上?
这是轩辕黄帝的供器
是黄帝部落祭天的神器
她出自先知先觉的大智之人的手
——伏羲和女娲雌雄一体的模样……
它的头上长有双角,身后带着尾巴
褐色的渔网把四个太阳
捆绑在它那身怀六甲的肚子上
它那滚圆的肚子啊,快要被撑破了
代表了它孕育着千百万生命
它的两个黑洞般的眼睛
能看穿五千年的光阴
它的缄默的嘴唇,却向我们
倾诉着上古时期美丽的传说
倾诉着神和人庄严肃穆的祭祀
倾诉着惊天的阴谋和杀戮
倾诉着青天白日下的抢掠
倾诉着黑夜的血腥的狂欢…….
(三)
夏朝的骨笛
——丹顶鹤的腿骨制成
——只有五个孔的笛子
能发出高昂而尖利的乐声
如今在乡村的水塘边
牧童骑在水牛的背上
用它吹奏着悠扬的曲调
招徕燕雀,多么悠闲……..
洁白的陶鬶
隽永、秀丽、神秘
盛过美酒,装过人血
——夏王祭天的神器
白陶的尖底鸟食罐
人类最早养鸟的证据
红陶的男人、大乳房的女人
灰陶的狗、三只眼的猫头鹰…….
陶祖——像一支火把
这五颜六色的蘑菇
这形状各异的陶柱
是早期人类对男性生殖崇拜的证物
在原始的父系氏族时期
才有父系祖先崇拜的习俗——
爆竹声声、烈火熊熊
女人们浓妆艳抹,手挽着手
环绕高台上的“圣祖”载歌载舞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匍匐在它的下面虔诚的祈祷
祈求人丁兴旺、子孙繁衍........
(四)
商朝的青铜提梁卣
饕餮的纹饰神
你从一千年前走来,风尘仆仆 两眼怯生生地看着陌生的我 拨弄琴弦,用你沙哑的嗓音 吟唱着苍凉、凄楚、哀婉的歌…… 你我又到了一千年之后 我已风化成一粒尘土,落在 你的胡琴上,你依然拨弄琴弦 吟唱着苍凉、凄楚、哀婉的歌 (责编: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