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鱼肚白、虾头红,这是古人对黄河澄泥砚的描述,足见其之精美和与众不同。
从唐代兴起,到清代消失,一块蕴含了万千智慧,被多少文人墨客喜爱并载于书中的澄泥砚,就这样淡出人们视线数百年。
黄河畔,王玲和丈夫花费近3年时间,历经131次失败,终于在1991年,让这块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砚重新为世人所见。但她付出的不仅是青春,丈夫的去世,也成为她一生的痛和坚持下去的原因。
【手艺】
精益求精制作精美的澄泥砚
郑州北郊的黄河风景名胜区里,有一处隐藏在曲径深处的庭院。这里就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传承人王玲的住所。
庭院一角,一个装着红色木门的窑洞内,王玲正在制作澄泥砚。窑洞内阴凉,此刻的她却汗流浃背。
过了约30分钟,王玲拿出一根细铁丝,将泥巴从中间分开,检验空气。接着又拿起泥巴在石板上摔了几下,一个砚台模样的泥坯就出现了。不到一根烟工夫,一块黄泥渐渐呈现出龙的造型。
从开始精雕到进窑的这10来天,王玲要不停地观察每件泥砚的变化。即便20多道工序全部做足,每一窑能烧出怎样的澄泥砚仍是“天注定”。
每个澄泥砚要花费3个多月才能面世,但出窑后的泥砚达不到要求,王玲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在窑口一侧,摆放着数百个废弃的澄泥砚。
【缘分】
她决心传承失传的古砚制法
祖籍安徽的王玲,早年间主要从事砖雕工作。1986年,她跟随同为砖雕师的丈夫张存生,将家搬到了黄河边。
1988年7月的一天,二人见到了齐白石的弟子、国画大师卢光照。卢老的一席话,让夫妻俩从此与澄泥砚结缘。
“他说,想到黄河澄泥砚失传了,觉得太可惜。”王玲说。原来,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唐宋时期作为贡品,明代更步入收藏品和艺术品行列,但到了清代,澄泥砚技艺失传了。
“听到这,确实觉得很可惜,俺俩一商量,就说做吧。”王玲说。
【守护】
采泥、澄泥的过程繁琐复杂
为了找到沉淀多年的细泥,王玲夫妻俩经常来到两三公里外的黄河岸边,用铁锹等工具在深水中采集泥土样本装进编织袋,再用架子车拉回去。
拉回来的泥必须先在室外冻上一个冬天,次年春天时将泥倒入缸中加入清水,过滤到没有杂质,然后再倒入缸中进行沉淀。
沉淀后的泥软硬适中,就可将泥块表面用刀刮掉,将剩下的泥块用塑料布包好,放入窑洞中搁置一年,待水分挥发后才能开始和泥、制坯。
这就是澄泥砚的“澄泥”工艺。“之所以叫澄泥砚,就跟这个工艺有关。”王玲说。
至于采泥,也不是一年四季皆可。王玲只在秋末冬初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采泥,“别人采来的都是沙,用不成。”每一次采泥、制坯、雕刻、装窑、烧窑、冷却、熏蒸、打磨,王玲都不敢怠慢,因为她知道“用心才能做好”。
【收获】历经131次失败才迎来成功
1989年10月,王玲夫妻开始雕刻澄泥砚,准备进行第一次烧制。经过3天3夜不眠不休的等待,开窑时看到的却是满窑碎片。
澄泥砚是泥做的,却胜瓷赛玉,不施釉就能呈现出玉的光彩与质地,而这一切,靠的就是窑变。但想要呈现出这种千变万化的效果,只能靠制作者的经验和对温度的把控。
1991年5月,在经历131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制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随后,各种造型的澄泥砚相继制作出来。
王玲夫妇在制作澄泥砚时加入了中草药,制作出来的澄泥砚散发着淡淡清香,用它研的墨写字作画,虫不会蛀,广受欢迎。
1999年,王玲的丈夫张存生受命设计河南省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礼物九龙晷。他为此工作了3天3夜,第4天早上完成创作后一头栽倒在地,几个月后因肾衰竭去世。丈夫去世后,王玲想起丈夫的嘱托,决定坚持下去。“从1989年到现在,培养了390多名学生。”目前,她打造了一种新的传承模式——青少年陶艺体验馆。
王玲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技艺、经验、精神的传承,必须让青少年参与进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亘古不息的大黄河,先于人类出现在东方大地,繁衍了炎黄子孙,孕育了东方明珠;奔腾不止的大黄河,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原大地无数杰出人物;生生不息的大黄河,以慈母的胸怀与灵慧,孕育出了大中原深厚凝重的古代文化艺术。
距今6000 多年,黄河流域的“仰韶彩陶”,标志着人类茹毛饮血,冬穴夏巢生活的结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象征。龙山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黑陶,以及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3000 多年前的刻纹白陶…… 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深远的影响。
历史已成过去,母亲河不能再为我们孕育一次,但炎黄子孙必须沿着祖先的光辉业迹弥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崭新的文明。所幸的是,已经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默默无闻的做着努力,并已取得成绩,他们如艺术长河中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刚赴北京参加工艺美术作品展归来的青年砖雕艺术家——王玲。
砖雕《红楼梦》惊动京城
走进郑州市北郊的黄河游览区,仿佛可以听到母亲河的召唤,可以感觉到这片热土的厚重。处于黄河岸边的桃花峪,沟壑纵横,峪顶相间,地貌独特,相传古时伏羲、神农、燧人氏在此种粮、采药,施化于民,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故事,而最近捧回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工艺金奖“山花奖”的王玲则如这片神气美丽的土地上盛开的山花,朴实而不失其灿烂。
1986 年,出生于安徽界首的王玲随丈夫张存生来到黄河岸边的邙山脚下,出身砖雕世家的王玲夫妇被亘古悠久的黄河文化深深的吸引,这对曾师胸妹后后又结为伉俪的年轻人毫不犹豫的在这片古老、神秘而充满激情的土地上扎下了艺术之根。
回首往事,王玲有些沉默。是的,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将付出难以言记的艰辛的代价,王玲也不例外,更何况其中有她已故丈夫呕心沥血的付出!她似乎不想说往昔的艰辛与磨难,不想以此来凸现成功来得不易与伟大。艺术本身就是一项牺牲的事业。在笔者一再的追问下,王玲才缓缓道出个中艰辛。
初到黄河游览区,每月工资只有80 元,一家5 口,生活拮据可想而知,张存生、王玲夫妇醉于砖雕,整日里搬泥制坯,在不见天日的窑洞里一干就是3 年。当200 米长的砖雕《红楼梦》在北京露面时,京城一片哗然,受到中外艺术家的一致称赞。这幅以《红楼梦》故事为表现题材的用黄河河泥创作的大型系列砖雕为他们赢得了中国环境雕塑大赛一等奖,被称为“中原一绝”,也为这座黄河岸边的小院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与艺术爱好者。
中国十大建筑师之一的中科院学部委员、东南大学教授齐康,看了他们的作品后,破格让张存生到东南大学建筑系深造。入学的两年对张存生来说太宝贵了,他学习之余不望创作,他创作的大型泥塑《人民的灾难》在纪念抗战50 周年时,被放置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充电之后的张存生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妻子王玲在料理家务之余也没有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夫妇二人在艺术之路上携手共进,比翼齐飞。
玲夫妇决心用砖雕艺术再现古典名著的恒久魅力,在不分昼夜的精雕细刻中,他们有一种对艺术近乎痴狂的热爱寻求着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力求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再现传统艺术的美,展现名著的深厚文化内涵。他们创作的《红楼梦》系列砖雕,无论是群体形象的《元妃省亲》还是只有两人的《共读西厢》,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大到亭台楼阁,小到花草树木,均栩栩如生,生动逼真,采用高浮雕、浮雕、阴阳线刻于一体的雕刻手法,人物突出、背景写意的表现手法,细腻的再现了《红楼梦》的典雅风格。而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三国演义》则为宏大、粗犷的气魄展现了金戈铁马、剑气冲天的三国战场。“是金子总会发光”。 1998 年张存生、王玲夫妇创作的大型《红楼梦》砖雕被中国首届“槐花杯”环境雕塑大赛评为“槐花奖”。
成功固然令人欣喜,可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张存生、王玲夫妇并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在砖雕创作之外,他们又把艺术的触角伸向了失传多年的民族文化瑰宝——澄泥砚的研制创作中。
民族瑰宝现光彩
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据宋代李之彦《砚谱》载,黄河澄泥砚唐人品砚为第一,历史被称为国宝,为名人巨匠所珍爱。澄泥砚兴于唐宋,没于元。传说清帝乾隆嗜其入魔,引起朝野志士力图研制,终未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玲与一位书法家谈人生,谈艺术而得知澄泥砚的掌故,从此,王玲夫妇开始了澄泥砚的制作深索
为了制作澄泥砚,张存生、王玲夫妇冒着被黄河水冲走的危险到黄河深处采集泥土样本,然后一袋一袋拖到岸边,用小车拉回家里,常常是满身满脸的泥浆引来游人观望,他们顾不得擦一
把脸上姿意纵横的汗水和泥水,顾不得游人诧异的目光。那是1988 年,正值青春年华的王玲夫妇在别人享受青春韶华的时间里,夜以继日的摆弄着那些平凡的泥巴。在探索古代制作绝技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砚泥进行精心配制,在从桌上到地下都是台坯的小屋里,他们乐此不疲,不分昼夜的实验着。制砚的过程十分繁杂,配泥、制坯、设计、雕琢到烧窖,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砚的质感、色泽与外观。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任何一种陶艺作品都是材料的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的统一。澄泥砚虽出于陶,却胜瓷赛玉,不施釉却能呈现出玉的光彩与质地,这就需要更高的制作、烧窑技术。烧窑火的掌握至关重要,泥土有着宽泛的塑造性能,而火则有变幻的表现性能,不同的温度显现出不同的质地,不同的质地又有不同的表现力,具有变幻魔力的烧造方法,使陶艺外观、质地、色彩、肌理千变万化,而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制作出精品,则需要作者的“火眼金睛”,依靠他们的观察与经验。为此,张存生、王玲夫妇经常整夜整夜地守在火腔口,注视着火候的变化,嘴唇燎起了水泡竟全然不知。就这样,终于是坚润宜墨、光溢于玉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了。
王玲夫妇研制的澄泥砚可谓比古代澄泥砚有过之而不及。如果说陶瓷表面那层晶莹通透的釉层是陶瓷绚丽的霓裳云衣,那么同是陶制品的澄泥砚则无须施釉通过窑变照样可以使“丑小鸭”变为“美天鹅”。张存生、王玲夫妇研制的澄泥砚触之若童肌,扣之若金声,虽为泥土烧制却重若金石,有玉的质感。日光下,此砚可呈现出鳝鱼黄、蟹壳青、绿豆晶、玫瑰红等艳丽色彩,多变的色彩相映呈辉,争奇斗艳的窑变图案夺人双目,格外光彩,。澄泥砚磨墨细腻,贮墨夏不腐、冬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经药物处理之后有淡淡清香,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多为收藏家珍藏。“天道酬勤”,王玲夫妇制作的澄泥砚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旅游总局、商业部评比的“天马”金奖。著名书画家陈天然为其挥毫提下“墨情动天地” 5 大字。
黄河是我的根
张存生、王玲夫妇制陶器于物化,作学问于内心,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作新,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将“泥与火”凝聚成最为简单的语言形式,由黄河走向世界,促进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他们开发的黄河金沙泥茶具更是引起中外游人的浓厚兴趣,在国外游客率团参观黄河游览区时,在王玲的小院里这批外国友人过足了一把陶瘾。在国外游客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王玲为我们民族艺术感到骄傲,体会出这些年付出的价值。王玲认为,陶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物以载道,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而茶具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们民族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黄河金沙泥茶具选用黄河中下游沉积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泥沙,经过澄清、成型、球磨、雕刻,然后高温烧制而成,其造型独特,色泽厚重,拙朴、深邃、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文化与艺术的拥抱,很得世人称道。
古人云“大拙则大雅”,拙到极致,则美到极处。张存生、王玲夫妇制作的茶具多造型古拙乖巧,超凡脱俗,风雨班驳,显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淀。他们的作品有的多以南方粗壮毛竹为主体,配以竹筒茶杯,使成熟的金黄竹色与金黄色的黄河金沙“巧合”,表现了北方粗犷的黄河文化与南方清秀的茶文化天然融合;有的以天然果蔬立意,展示联想空间,民以食为天,茶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作品毫无雕琢之痕,自然天成,每件作品无不体现着作者精湛的制陶技艺及艺术感觉的敏锐。
张存生、王玲夫妇做砖雕,熟知历史典故;造澄泥砚重神韵,创研黄河金沙泥茶具则立足于观念更新而不失传统,十几年来痴迷于黄河金沙泥艺术的王国里,力求把握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苍天不负有心人,张存生、王玲夫妇用汗水烧灌出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玲夫妇为庆祝澳门回归而设计制作的九龙晷。九龙晷新颖的设计思路,浓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寓意,是设计方案一出台便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在澳门回归之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真诚和汗水捧出了代表9000 万中原儿女心声的厚礼。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王玲的丈夫不幸去世。悲痛不已的王玲,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了开发黄河金泥沙艺术的重任,坚持的继续着丈夫未竞的事业。她痛定思痛,刻苦钻研原著,研究翔实资料,如今,她已独立完成大型砖雕《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大部分创作。 2001 年8 月她的《九龙回归砚》有捧回我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奖归来的王玲动情的说:“马来西亚华商邀我赴马共同投资开发金泥沙艺术,我不会去,因为是黄河给了我艺术的生命、创作的灵感,黄河是我的根,离开了黄河这个根,金泥沙艺术就会失去生命力…… ”走出王玲那环绕着砖雕作品犹如艺术长廊的小院,已是“半壁斜阳挂远山”了, 绚烂的霞在天边变幻莫测,我不禁又想起了这脚下平凡的泥土,经过艺术家的手,再送入烈火中锤炼,最后如凤凰般在火焰中涅槃——般从一团丑陋的泥巴变成一件美仑美奂的艺术品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啊,而身边这位朴实得一如泥土一样得黄河儿女,不也正如凤凰涅槃那样得到再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