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
旅发〔2016〕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委(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局)、环保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交通运输厅(局)、水利厅(局)、农业厅(局)、林业厅(局)、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分行: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厅字〔2016〕4号),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联合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国家旅游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务院扶贫办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16年8月11日
附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6-2018年减少1.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三、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全国2.26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2.26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四、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各地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扶贫成果,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方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
各省区市旅游部门牵头,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推进落实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附录: 前进中的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李集乡韩楼村民委员会周乃武主任
【商城县李集乡韩楼村概况暨 “持续打造精品亮点新农村 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纪实报道】李集乡韩楼村地处鄂豫皖革命老区 大别山北麓, 即豫东南 信阳市商城县境内群山环抱之中, 距县城城关东部约 20公里左右。该村东邻固始县方集镇二道河村及驻马冲村;南部与本县 苏仙石乡、金刚台乡彭冲村毗邻;西部与丰集镇洞冲村相连, 北部和西北部与本乡的卜店村及峡口村接壤。全村现有山林1万1千亩,水稻田1573亩,山地近千亩,现有人口 2286 人,下辖19 个村民组,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左右。 韩楼村坐落在李集乡最南端青山秀水之间,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盛产板栗、茶叶、木炭、木材、有机大米、纯天然鸡鸭鱼肉、无公害山野菜、各种中药材等, 是个富饶的米粮川。在商城县县委、县政府开展的“美丽乡村、文明城镇、幸福商城”建设中,依托李集乡党委、乡政府一元化领导下。多年来,时任韩楼村党支部暨村民委员会主任周乃武书记, 率领全村党员干部群策群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携手打造韩楼村集体荣誉观及团队协助精神,坚持不懈的和方善友、周思梅 等村干部一道,本着“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境界,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刀阔斧,真抓实干为己任,踏踏实实做好韩楼村基层本职工作,用科学发展观为全村老百姓谋福利!如今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拓展成为远近闻名的 “美丽乡村 ”典范,周乃武主任也是当今时代新农村建设开拓者,韩楼村致富奔小康的带路人。
忆往昔!韩楼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本来偏隅一方、无天时地利可言。现如今在城乡一体化“村村通” 建设利好政策大趋势下, 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交通管理部门,为了更快的发展革命老区经济,为了让山更青、水更绿、房更洁、路更净,通过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更好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规划中的 S级省道建设途经李集乡及韩楼村,当前正热火朝天的 进入紧张施工阶段,骏g 工后的旅游公路网将与大别山区南部的安徽省金寨县贯通。现如今筑路施工已有条不紊的延伸到到晏家冲(即韩楼村境内),让昔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并以此为契机使闭塞落后的昔日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便民惠民工程 暨旅游公路建设已经贯穿韩楼村全境。通过便捷的乡村公路基础设施及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必将极大地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当地 区域经济的快速提升和健康有序发展。为下一步韩楼村乡村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李集乡党委书记陈祖斌 所说:“ 精神文明建设,仅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重要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暨物资文明建设双丰收。”
韩楼村将与周边乡村公路有很强的可达性。由县城到韩楼村约0.5小时车程。吴头楚尾的韩楼村乡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该村姓氏排序以周氏宗族暨韩氏宗族人口较多,据悉,在元末明初大多从江西迁至于此,之后便生生不息,繁衍至今,人丁兴旺,人杰地灵。韩楼村村落大多依河而建,山环水抱。河两岸山坡上 森林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越。韩楼村背靠青山绿为屏,面朝溪河水绕村,是典型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同时村内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头有百年老树临水垂影。 建筑风貌典型,建筑风格类型较为全面。韩楼老水寨范围内还依稀可见土砖 、砖石结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早年 还有龙型松( 望乡树 )、尼姑庵(白庵)、私垫学堂(周学屋)、庙宇及宗氏祠堂等礼祭类建筑; 旅游遗址还有 “老龙角” 、“ 乌龙洞 ”等名胜古迹。尤其张氏宗族建筑的军事堡垒“ 雨霖寨 ”更是一绝,内部结构设计独特合理,外观雄伟壮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在外游子们每每回眸心目中的韩楼村 村落小道,在袅袅炊烟中,村民们还固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在青山绿水中安静的过着仙界般 的生活。时间好像在这个古村落慢了下来,村民们的步履缓缓悠悠,神情安安然然,过得仿佛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山野悠然岁月。对此官网“文化部人才数据库、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中国领导干部网、中国河南干部网、信阳领导干部网、湖北领导干部网、安徽领导干部网、华东领导干部网等数十家传媒有专题报道,在百度网搜索 “李集乡韩楼村 ” 将有图文介绍。
附一:{商城县李集乡概况}:李集乡位于商城县东北部。是商城东大门。东邻界固始县方集镇、郭陆滩镇,南与本县金刚台乡、苏仙石乡接壤,西与丰集乡、河凤桥乡毗邻,北与上石桥镇相连。沪陕高速公路、宁西铁路和省道S339线纵贯东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乡政府所在地为杨山坎街道, 距离县城20千米。李集乡边境位于县城东北部15公里处,属丘陵垄岗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辖区南北纵长17.5千米,东西横宽10千米,全乡总面积 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水面6000亩,山场2.4万亩,是全县第二农业大乡。为全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下辖余围孜、峡口、韩楼、卜店、姜棚、朱围孜、南寨、杨畈、五岔塘、费楼、卢寨、杨集、李集、新庄、何楼、王岗16个行政村委,249个村民小组,9642户,人口约 4万人左右(时2009年).
[商城县李集乡历史沿革]:李集乡是商城县县辖乡。为古雩娄故城所在地。1958年分属超英、铁路公社,1962年分属丰集、河凤桥公社,1974年析置李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93.5平方公里,人口3.28万。乡办企业有陶瓷、砖瓦、农副产品加工、农机等厂。农业主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南部.山区盛产茶叶、板栗、木炭、中药材、花生等经济作物。商城地方风味名菜,久为民间喜食,如风干鸡鱼鸭、腊肉、筒鲜鱼等。[代码]411524204:~201余围孜村~202峡口村~203韩楼村~204卜店村~205姜棚村~206朱围孜村~207南寨村~208杨畈村~209五岔塘村~210费楼村~211卢寨村~212杨集村~213李集村~214新庄村~215何楼村~216王岗村等16个行政村(村委会)。241个居民组,人口32731人。(附还有以下地名与李集乡同名:江苏连云港灌南县李集乡· 山东菏泽郓城县李集乡· 河南漯河郾城区李集乡)
基础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坚实基础。乡村公路已全部硬化,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组组通汽车。农电整改全部完成,程控电话已发展至3000门,建成了乡移动通讯中转站,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加强集镇建设,乡政府所在地杨山坎街道长1.7公里,宽24米,商贸发达, 曾被命名为“市级文明集镇”。
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和乡村卫生组织的一体化管理。乡计划生育指导站设施完备、建设规范。中小学教学楼达21幢,全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广泛寻求技术合作,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企业。
地理气候:商城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兼有南北气候之优点。灌河流域自南向北贯穿全县,途径固始、淮滨汇入淮河。灌河两岸环山,山清水秀,即使大旱,河水也不断流。河水中鱼、虾、水草等浮游动植物品种较多,生长旺盛,就连河边野草也四季长青。河的上游、下游均无工矿企业,河水不受工业污染。商城麻鸭、固始鸡、商城黑猪等禽蓄生长在史灌河流域,当地农民习惯在宅院、河边搭起鸡鸭猪棚,将鸡猪散放、把鸭子赶到河里,让其捕捉水中浮游动植物,辅以没有加工的稻、麦。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长期品种的进化,形成了商城麻鸭、商城黑猪、固始鸡的独有特性。
自2010年以来,李集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财政增收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富民强乡为目标,发扬“商城精神”,鼓足“商城干劲”,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加压奋进、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3238.6万元,同比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268.3万元,同比增长4.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737万元,同比增长2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1元,同比增长8.5%。李集用拼搏赢得了成绩,用发展增强了底气,用实干树立了形象。通过基础设施及重点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编辑:张玉树)
商城县概况:河南省信阳市下辖县——商城县,位于信阳市东南部,大别山北麓,属信阳市。东临安徽省金寨县,南接湖北省麻城县,西与本市光山县、新县接壤,北与本市潢川县、固始县毗邻。 商城县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167千公顷。总人口767316(2012年)。辖2个办事处、9个镇、8个乡及3个派出机构。 商城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定居生息。夏商为诸侯封地,西周属黄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楚,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属九江郡。西汉时期置雩娄县。隋开皇初期,更名殷城县。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因避宋宣祖弘殷讳,改殷城县为商城县,至此始得县名。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115.37,北纬31.23——32.05。东临安徽省金寨县,南界湖北省麻城县,因元清时期属汝宁府汝阳道,故有诗曰“雾幛风光烟水境临湖北北,幢幡峻岭云山静居汝南南”的千古佳句。商城县西与光山县、新县接壤,北与潢川、固始毗邻。以城关为中心,东距安徽省会合肥市208公里,南至湖北省会武汉市234公里,西到信阳市165公里,北达省会郑州467公里。全境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