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干部网大兴安岭讯: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战略性部署。这种突出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布局上:第一是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第二是做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措并举”的工作布局,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到,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度进步是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加强制度建设是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等重要的任务,这一部署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第一,制度建设代表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生态建设。如果说生态环境质量代表了生态文明硬件的话,那么生态文明制度则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文明本身就侧重于指人类行为,制度正是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器。理论上讲,我们靠“砸钱”也能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如果没有同步实现人的素质和制度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即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也不等于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中具有核心地位。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很大的制度红利。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主要途径是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我国目前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在目前阶段,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不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就能产生很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停留在号召和倡导上,必须落实在实践行动中,这就需要通过比较定型和有效的制度,为之提供持久推动力。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部署,是一个长期奋斗过程。为不使建设生态文明因领导人更换而出现中断或反复,必须建立持久有效的制度保障。
大兴安岭林管局概况暨 牙克石市简单介绍: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是自治区设在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单位,成立于1952年,局址位于内蒙古牙克石市。其所辖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东连黑龙江,西接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至吉林洮儿河,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中的9个旗市,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国有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了1.7亿立方米木材和大量林产品,直接上缴利税费170多亿元。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四大国有林区之一,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九个旗市,林业主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大兴安岭的46%;森林面积8.1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积8.87亿立方米,森林蓄积7.47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国有林区之首。现有70%的森林被列为国家重点、一般公益林实行全封闭保护和限制性开发,其中有110万公顷从未开发的原始林,8个共计124万顷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牙克石市是大兴安岭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作为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重点组成部分,拥有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保护功能和多种伴生资源,是国家重点的纳碳贮碳基地。在森林总量上,林区活立木蓄积和天然林面积以省为参照均居全国第6位,森林年生长1200万立方米,潜力达1700万立方米,对我国政府履行到2020年森林蓄积增长13亿立方米,温室气体减少排放40-45%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承诺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区位上,大兴安岭主山脉贯穿全林区,形成的天然屏障通过阻隔太平洋暖流和控制西伯利亚寒流、蒙古干旱季风,保障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生态作用上,是我国最大集中连片明亮针叶原始林,779条河流和多处湿地是黑龙江、嫩江的发源地,其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碳汇制氧、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世人称为“北疆的绿色长城”,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高纬、高寒地带,年平均气温为-3.5度,极端气温达-50.2度,土层贫瘠,树木生产缓慢,一旦破坏,不可恢复。 牙克石(满语)意为“要塞”。史称扎敦昂昂、雅克萨。百年前是索伦旗游牧、狩猎的地方,清朝雍正十年在此设立驿站。1901年中东铁路西线通车,设牙克石停车站。1950年设立喜桂图旗(喜桂图是蒙语,意为森林),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旗建市。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端。南临扎兰屯市、北靠根河市,东接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西邻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自治旗。南北长352公里,东西宽147公里,海拔600米至1000米之间。面积27,590平方公里,人口403,984人,民族24个。牙克石市辖12镇,6个街道办事处。驻在单位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和所属的6个林业局;海拉尔铁路分局所辖的88个站所;呼伦贝尔市辖3个林业局,3个国营农牧场。牙克石市辖6个街道、12个镇:胜利街道、红旗街道、新工街道、永兴街道、建设街道、暖泉街道、牧原镇、免渡河镇、乌奴耳镇、博克图镇、巴林镇、绰源镇、塔尔气镇、煤田镇、汇流河电厂、岩山、乌尔其汉镇、库都尔镇、新帐房镇、图里河镇、西尼气镇、伊图里河镇。境内有:莫拐农场、牙克石八号农场、免渡河农场。 据悉,2015年12月26日,在辞旧迎新之际,由中国乡协会长助理暨艺术发展中心张玉树主任、石礼顺常务秘书长、李瑞峰副院长、周副院长等一行四人,由中国领导科学艺术学会张会长暨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等几家分院代表石秘书长、李瑞峰院长、周院长和蒙古族朋友包大哥等同仁一起,从满洲里市文化交流考察活动完成之后,大家专此乘坐汽车观光了冬天里冰天雪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朝着牧业城市海纳尔市进发稍作休整后,他们又启程向这次的最终目的地是中国林业大市——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在国家林业总局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厅局级单位)受到了该局牛局长、纪检书记台书记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拉开了大兴安岭地区文化交流、调研考察、采风创作笔会系列活动的帷幕。是为了下一步便于文化部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等单位更好对接资源搭建优良平台,为筹备成立“中国领导干部绿色文化书画院、文化部中国乡协艺术发展中心生态文明建设基地、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内蒙古分会”相关事项答成合作共识,并且深入开展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走基层采风笔会系列活动,广受欢迎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编辑:周云) 谨此,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培训办副主任、中国乡协会长助理兼艺术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领导科学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领导干部网CEO、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理事长、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联盟荣誉主席、《华夏丹青》杂志社社长、《领导科学与艺术》杂志社总编辑、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法人暨总策划张玉树主任向大家致以2016新年即将来临前的祝福和最良好祝的愿!
敬告: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4、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在思考自己对地球为所欲为,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恶果之后,开始了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用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地球,人若肆意奴役和蹂躏地球,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地球是一个整体。未必是我们作孽,却可能由我们承受恶果;无论是谁对生态环境的损伤,都只能由地球上的居民承受其后果。当人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仅仅依靠一两个国家或地区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展开国际间的大合作,只有依靠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的协同努力,人类才有可能使相关的生态问题得到遏制或解决。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从它起步之始,就已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深刻地改变整个人类的观念和习性,使人类社会走向自身协同和与万物与环境协同,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编辑:周云)